【愛國者治港】港特首宣布不再接收請願信 市民當面向官請願權利被削

2023.09.05
【愛國者治港】港特首宣布不再接收請願信 市民當面向官請願權利被削 香港政府總部和特首辦的請願示威區,自回歸以來一直是普遍基層市民、公民團體、工運組織、泛民和建制人士,直接面向問責官員表達訴求的珍貴機會。
路透社資料圖片

香港在「愛國者治港」下,市民直接當面向官請願的權利亦被削去。特首李家超周二(5日)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時,不否認港府疫後無意重啟請願區和示威區,指聲稱自己和官員經常落區聽民意,市民有多渠道表達意見,「毋須特別行會前收請願信」。但本台翻查資料,李家超所謂的「落區」,屢被揭只有「清一色」親中及建制的團體獲參與,遭質疑是「小圈子、假諮詢」。

香港行會暑假後周二(5日)復會。社會原本期望在疫後「復常」下,特首和高官可重啟因新冠疫情爆發而被暫停逾3年的請願區,恢復以往讓市民在行會前當面向官員表達訴求的傳統,但特首李家超出席行會前見記者,回應有關提問時卻「撥冷水」。

記者問:疫情後,特首行會前會見記者的地點轉移到這裡,而見記者前的請願區、示威區也被暫停了一段時間,今日亦有報道指政府或特首辦均無意重啟示威區。以往政府說希望與市民connect,你會否擔心沒有了這些示威區,便沒有直接與特首當面請願的機會,令社會覺得本屆政府與市民disconnect?

李家超說:我認為不需要特別安排一個環節在行政會議之前做,因為其實渠道太多。我亦會經常落區,我亦說過,在我的《施政報告》諮詢期間,我會落區……而且政府官員方面,現時大家都看到,我們很主動地去接觸市民。如果市民有甚麼意見,可以直接對我們說。

特首「落區諮詢」 參與者全屬親政府和建制背景

但李家超所謂的「落區諮詢」是否真正聽民意?以李家超提及的過去1個月,就任內第二份《施政報告》已達標完成35場「公眾諮詢會」為例,翻查資料,當中只有兩場為「地區諮詢」,其餘均會見不同行業和政治團體,惟全屬親政府和建制背景,並無民主派人士獲邀參與。

在8月初舉行的首場諮詢會,李家超就率先與21名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常委會面,其中港區人大代表黃英豪受訪認為,此做法反映李家超對他們的「高度重視」。

至於過去兩個周日(8月20日、27日),李家超就率領一眾高官出席兩場「地區諮詢」,其實每場與會的逾百名「公眾」,均為獲特首邀請的「特定人士」,未有公開予公眾參與,傳媒亦未能入場採訪。

在兩次諮詢會上,主持人聲稱分別在場選出的30名舉手發言「市民」,其均來頭不少,至少一半來自港府諮詢架構,包括「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」和「地區三會」(分區會、防火會、滅罪會);同時至少三分一人具建制政黨背景,另有港區政協,當中不少人「淡化」自己的政治和政府背景。

而諮詢會長達2小時,亦無人批評政府施政,與會者僅向官員「交流」經濟、民生和地區問題,未有觸及政治,氣氛相當「和諧」。新思維立法會議員狄志遠日前向港媒批評,諮詢會是「小圈子」,難以聽取真正民意,又指民主派及青年無機會出席,民間沒法表達不滿聲音。

事實上,上述情況與去年李家超就首份《施政報告》的「落區諮詢」相若,出席者均是獲港府邀請安排。當時李家超本人受訪亦承認,「許多意見與政府想法幾乎一致」。

至於市民表達訴求是否「太多」?新選制下產生的李家超政府,主張市民利用寫信、電郵、電話等向官員發表意見,並非官員直接面向市民,聆聽不同民意。同時,港府亦未見容許持異見、泛民團體上街遊行示威。以往官民互動交鋒的《香港電台》時政節目《城市論壇》,亦被消失。

過去政總和特首辦示威區 均可向官員遞請願信

回顧過去,政府總部和特首辦的請願示威區,自回歸以來一直是普遍基層市民、公民團體、工運組織、泛民和建制人士,直接面向問責官員表達訴求的珍貴機會。就連前任特首林鄭月娥在2019年推行《逃犯修例》修訂時,亦曾多次在行會前於示威區親自接收「反修例」的請願信,接受反對派的抨擊。同時,面對「反修例」聲音浪潮高漲,她亦嘗試舉辦「與社區對話」,開放公眾報名參與,以電腦隨機抽籤,容納不同人士出席。會上,亦容許市民暢所欲言,「唇槍舌劍」。

發言者說:警察濫捕,警察犯錯……我想問特首是否為維護3萬警察,都不願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?香港是否仍是法治社會?

發言者說:是你!是你!完全漠視民意。是你管治無能!聽清楚,最大責任在妳,妳必需下台,五大訴求,缺一不可。

這情況直至「反修例」爆發嚴重警民衝突、新冠疫情爆發、《港區國安法》實施後才出現變化,不但示威區被剎停,林鄭2021年末份《施政報告》的公眾諮詢,亦大幅增加「獲邀」人士,僅保留1成隨機抽樣的公眾席,而獲發言者逾一半屬建制派,當時仍有少量批評施政的聲音。

記者:李若如 責編:李世民 網編:江復

新增評論

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。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《使用條款》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。因此,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。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。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。